根据《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定义,有机产品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该标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有机农业指遵照一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关注的不仅是产品,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的综合效益。它在减少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的同时,还有效保护了农田及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避免了化学肥料带来的氮磷流失及由此而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通过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有效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据介绍,20世纪20年代有机农业发端于德国和瑞士,随后一部分先驱者如英国植物病理学家霍华德爵士、巴尔芙女士、美国的罗代尔等也先后开始了有机农业的实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于1972年在欧洲成立,目前已发展成为容纳100多个国家700多家会员的全球性非政府组织。IFOAM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是有机农业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随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有机产品的市场销售额也日趋增长。根据《有机观察》估计,2007年全球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达到460亿美元,是8年前的3倍(1999年全球销售额约为15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有机产品消费达到本国全部食品市场的比重的2%,其中有的国家如奥地利则已经达到8%以上的水平。近年来,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年增长率保持着20%~30%。据欧洲著名有机咨询机构FiBL(欧洲有机农业研究所)和IFOAM2007年度的统计,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过120万个有机农户,总面积3220万公顷。
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多年积极从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研究、实践、推广的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成员。该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并于1990年,参与了按照欧盟有机标准对浙江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进行的有机认证检查,揭开了中国有机农业认证的第一页。
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我国有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内地有机产品市场于1999年后才真正出现。目前,我国内地市场的有机产品已涉及蔬菜、茶叶、大米、杂粮、水果、蜂蜜、中药材、水产品、畜禽产品等20多个大类500多个品种。
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在近几年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根据估计,2006年我国有机产品出口总值超过4亿美元,国内销售总额超过40亿元,但由于市场开发相对滞后,每年都仍有相当比例的经过认证的有机产品未能按照有机产品出售。目前,我国出口的有机产品主要包括大豆、茶叶、蔬菜、杂粮、水果、蜂蜜、中药材等,出口对象主要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5年上半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和发布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规范》。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相继发布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并成立国家有机(食品)认可委员会,批准了OFDC等首批认证机构。2004年和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先后制定发布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标志着中国有机产品事业迈上了一个规范化发展的新台阶。
据了解,国家认监委每年都组织力量对认证机构、获证企业、认证标志以及获证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严肃处理。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国家认监委累计组织检查有机产品认证机构67家/次、抽查有机获证企业1318家/次,检查有机获证产品1622批/次,对各有机认证机构发出整改/行政告诫书58份,实施行政处罚119件,撤销了6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资格。